《环境资源法》形成性考核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以下哪个属于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
A.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现象
B.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
C.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
D.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2.我国四大海区中,( )水质最差?(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以下哪部法律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 )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4.以下哪部法律属于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 )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5.长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 )年以上的宏观计划。
A.5
B.8
C.10
D.12
6.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 )年。
A.2—3
B.3—5
C.5—8
D.5—10
7.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64年在( )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8.以下哪个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
A.模糊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局部性
9.我国于20世纪( )年代末开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A.60
B.70
C.80
D.90
1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原则、内容和程序以及法律责任做了全面规定。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11.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两级组成,为:( )
A.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
B.国家级标准和行业级标准
C.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12.以下哪些是自然形成的环境?( )
A.地质环境
B.生物环境
C.土壤环境
D.大气环境
13.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包括(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和地理条件
D.人为条件
14.我国的环境标准的特征包括:( )
A.规范性
B.强制性
C.制定程序严格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15.环境标准的意义在于:( )
A.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环境保护目标的具体体现
B.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C.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D.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16.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具有( )的特点。
A.协调性
B.层次性
C.配套性
D.发展性
17.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A.物理指标的测定
B.化学指标的测定
C.生物监测
D.生态监测
18.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包括( )
A.行政、经济
B.科学技术
C.宣传教育
D.法律
19.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
A.环境污染
B.环境破坏
C.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
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20.以下哪些属于环境破坏现象?( )
A.毁林开荒
B.过量放牧
C.掠夺性捕捞
D.乱猎滥采
21.从生态学的环境定义可知,其范围要比环境科学的环境定义狭窄的多。( )
22.新《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发布,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
23.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只包括生活环境,不包括生态环境。( )
24.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列举的15种环境因素包括了所有的一切自然因素。( )
25.在环境保护法学中,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并列或者分离出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
26.由自然界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 )
27.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 )
28.环境保护法学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 )
29.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属于环境破坏现象。( )
30.城市和乡村是自然形成的环境( )
《环境资源法》形成性考核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我国约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居世界第( )位。
A.一
B.二
C.三
D.四
2.《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 )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A.20
B.22
C.25
D.30
3.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
A.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B.广东省丹霞山自然保护区
C.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D.云南省勐仑自然保护区
4.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 )
A.湖南张家界
B.浙江省千岛湖
C.陕西省楼观台
D.山东省泰山
5.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环境的基本特征:( )
A.局部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变动性
6.以下哪个不属于城市环境噪声?( )
A.工业噪声
B.建筑施工噪声
C.交通运输噪声
D.农业噪声
7.禁止夜间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进行建筑施工作业。这里的“夜间”是指晚22点至晨( )点之间的期间。
A.5
B.6
C.7
D.8
8.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环境保护领域中行政处罚的时效是( )年。
A.一
B.二
C.三
D.四
9.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依据,并在( )日内将罚款如数交付行政机关。
A.1
B.2
C.3
D.4
10.罚款只对单位和非履行环境保护公职的个人适用。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做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可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 )加处罚款。
A.1%
B.2%
C.3%
D.4%
11.以下哪些法律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 )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12.以下哪些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 )
A.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B.加大财政投入
C.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D.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
13.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
A.它普遍适用于整个环境保护法领域
B.它是环境保护法所特有的
C.它具有高度概括性
D.它具有抽象性和明确性
14.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
A.它普遍适用于整个环境保护法领域
B.它是环境保护法所特有的
C.它具有高度概括性
D.它具有抽象性和明确性
15.以下哪些属于民间环保组织?( )
A.“可可西里”
B.“地球之友”
C.“自然之友”
D.“地球村”
16.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的意义在于( )
A.投资省
B.收效大
C.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D.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
17.如何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C.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
D.积极治理已有的生态破坏
18.环境规划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
A.综合性
B.整体性和区域性
C.动态性
D.约束性
19.我国的环境标准的特征包括:( )
A.规范性
B.强制性
C.制定程序严格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20.以下哪些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
A.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B.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C.公众参与原则
D.损害担责原则
21.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
22.环境保护法对水、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经济法对上述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态效益。( )
23.在劳动、工作场所内受劳动、工作过程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和能量伤害的人,可以依据环境保护法向所在单位索赔。( )
24.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
25.我国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只有“域内效力”,没有“域外效力”。( )
26.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与国内环境保护法有不同规定时,适用国内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即“国内法优于国际法”原则。( )
27.我国新《环境保护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28.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正确的主张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 )
29.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正确的主张是停止发展论。( )
30.2008年8月17日,国务院以第559号令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
《环境资源法》形成性考核三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以下哪部法律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 )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2.( )是世界上最先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3.我国约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居世界第( )位。
A.一
B.二
C.三
D.四
4.《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 )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A.20
B.22
C.25
D.30
5.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的条件是:情节较复杂,需要给予较重处罚的案件,也即对公民处以( )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或者处以警告以外的行政处罚案件。
A.20
B.30
C.50
D.60
6.《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55条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的( )个月内做出决定。
A.1
B.2
C.3
D.4
7.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 )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A.一
B.二
C.三
D.四
8.从《刑法》第338条至第346条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 )种具体犯罪。
A.10
B.12
C.14
D.15
9.我国四大海区中,( )水质最差?(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10.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 )部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
A.五
B.六
C.七
D.八
11.以下哪些属于环境保护法中行政处分的形式( )?
A.罚款
B.罚金
C.警告
D.记过
12.以下哪些是自然形成的环境?( )
A.地质环境
B.生物环境
C.土壤环境
D.大气环境
13.以下哪些属于环境破坏现象?( )
A.毁林开荒
B.过量放牧
C.掠夺性捕捞
D.乱猎滥采
14.如何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C.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
D.积极治理已有的生态破坏
15.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是:( )
A.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B.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C.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D.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16.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有过错。其中,( )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备条件。
A.行为违法
B.行为者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17.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有过错。其中,( )是承担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
A.行为违法
B.行为者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18.属于行政处罚情节中从重处罚情节的是( )
A.主观恶意的
B.后果严重的
C.区域敏感的
D.屡罚屡犯的
19.归纳起来,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免责条件概括为:( )
A.战争
B.不可抗力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20.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以下哪些不属于该法的法律责任(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违宪责任
D.道德责任
21.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
22.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矿产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
23.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也属于土地资源。( )
24.《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2条规定,30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划逐步退耕、植树和种草。( )
25.野生动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
26.因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
27.《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 )
28.我国的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
29.固体废物只限于呈固态形状的废弃物质,不包括半固态废物,诸如污泥、泥浆等。( )
30.警告是最轻的行政处罚形式,不能单独适用。( )